要泡好茶,還要掌握茶葉用量,關鍵是掌握茶與水的比例,茶多水少則味濃,茶少水多則味淡。用茶量的多少,因人而異,因地而異。飲茶者是茶人或勞動者,可適當加大茶量,泡上一杯濃香的茶湯;如是腦力勞動者或初學飲茶、無嗜茶習慣的人,可適當少放一些茶,泡上一杯幽香醇和的茶湯。家庭泡茶通常是憑經歷行事,普通來說,每克茶葉可泡水50至60毫升,沸水為好,但茶類不同,用量不一。
倘用烏龍茶,茶葉用量要比普通紅、綠茶提高一倍以上,而水的沖泡量卻要減少一半。茶葉沖泡時間的長短,對茶葉內含的有效成分的利用也有很大的關系。普通紅、綠茶經沖泡三至四分鐘后飲用,取得的味感最佳,時間少則缺少茶湯應有的刺激味;時間長,喝起來鮮爽味減弱,苦澀味提高;只要當茶葉中的維他命、氨基酸、咖啡堿等有效物質被沸水沖泡浸提出來后,茶湯喝起來才能有鮮爽醇和之感。細嫩茶葉比粗老茶葉沖泡時間要短些,反之則要長些;松懈的茶葉、碎末的茶葉比緊壓的茶葉,完好的茶葉沖泡時間要短,反之則長。關于注重香氣的茶葉如烏龍茶、花茶,則沖泡時間不宜長;而白茶加工時未經揉捻,細胞未遭毀壞,茶汁較難浸出,因而其沖泡的時間相對延伸。
通常茶葉沖泡一次,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5%左右,第二次為30%,第三次為10%,第四次就只要1%至3%了。茶葉中的養分成分,如維他命C、氨基酸、茶多酚、咖啡堿等,第一次沖泡80%左右被浸出,第二次95%被浸出,第三次就所剩無幾了。
香氣味道也是頭泡香味鮮醇,二泡茶濃而不鮮,三泡茶香盡味淡,四泡少味道,五泡六泡則近似于白開水。所以說茶葉還是以沖泡二三次為好,烏龍茶則可五次,白茶只能泡二次。
其實,任何品類的茶葉都不宜浸泡過久或沖泡次數過多,最好是即泡即飲,否則有益成分被氧化,不但減低養分價值,還會泡出有害物質。茶也不可太濃,濃茶有損胃氣。
茶葉沖泡的時間和次數,差別很大,與茶葉品種、泡茶水溫、用茶數量和飲茶習慣等都有關系,不可混為一談。如用茶杯泡飲普通紅綠茶,每杯放干茶3克左右,用沸水約200毫升沖泡,加蓋4至5分鐘后,便可飲用。這種泡法的缺陷是:如水溫過高,容易燙熟茶葉(次要指綠茶):水溫較低,則難以泡出茶味;而且因水量多,往往一時喝不完,浸泡過久,茶湯變冷,色、香、味均受影響。改進沖泡法是;將茶葉放入杯中后,先倒入少量開水,以浸沒茶葉為度,加蓋3分鐘左右,再加開水到七八成滿,便可趁熱飲用。當喝到杯中尚余三分之一左右茶湯時,再加開水,這樣可使前后茶湯濃度比較平均。據測定,普通茶葉泡第一次時,其可溶性物質能浸出50%至55%;泡第二次,能浸出30%左右,泡第三次,能浸出10%左右;泡第四次,則所剩無幾了。所以,通常以沖泡三次為宜。如飲用顆粒細小、揉捻充分的紅碎茶與綠碎茶,用沸水沖泡3至5分鐘后,其有效成分大部分浸出,便可一次快速飲用。飲用速溶茶,也是利用一次沖泡法。
品飲烏龍茶多用小型紫砂壺。在用茶量較多(約半壺)的狀況下,第一泡1分鐘就要倒出來,第二泡1分15秒(比第一泡提高15秒),第三泡1分40秒,第四泡2分15秒。也就是從第二泡開始要逐步提高沖泡時間,這樣前后茶湯濃度才比較平均。泡茶水溫的上下和用茶數量的多少,也影響沖泡時間的長短。水溫高,用茶多,沖泡時間宜短,水溫低,用茶少,沖泡時間宜長。沖泡時間究竟多長?以茶湯濃度適合飲用者的口味為標準。